2018年9月號─ Sophie's Mom
「媽媽,我英文拼音有進步耶!三題只錯兩題喔!」Sophie很開心地跟我說,那是她在光復艾克上英文課三個月後的某一天。
「是喔?那你以前都三題全錯嗎?」我忍著笑問。
「對啊!拼音很難的。」Sophie為她的進步感到驕傲,我也為她開心。
小一新生的Sophie,不喜歡學校的課後照顧課,基於自己能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也希望她能開始培養好的學習習慣,今年初,我帶她去參觀學校附近的安親機構。一般的安親班總會對家長掛保證:孩子一定會學業進步、功課準時完成還能進度超前,絕對不會輸在起跑點之類的,但我更在意的反而是小孩能否在安全友善的環境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老師是否有愛心而不失原則、在嚴格中不失包容、機構會不會太功利導向等。尤其學習第二語言並不容易,我自己以前也曾經感受背單字、句型與文法規則的痛苦。比較了其他的機構,艾克成為我的不二的選擇。
一進艾克,第一印象就能感受到環境的寬敞舒適。學生來來往往,不脫鞋不換鞋,地板仍能一塵不染。牆上林林總總的榮譽榜,有著進步、發音、禮貌等不同的項目,顯示著他們不只關心孩子學習狀況,也關心孩子的人格養成。老師們經常保持笑容與和善態度,但孩子出現不合宜的行為態度時,我也曾看過他們正色告誡,一絲不苟。
其實安親機構的制度都相去不遠,關鍵還是在於經營執行的人。近半年來,Sophie在英文學習上有所進展,最要感謝的是Lia老師的溫柔帶領。艾克的學習狀態通報系統完善,從接送通知到電子聯絡簿,授課老師每個月也會二到三次的來電溝通,告知孩子在課堂的狀況,而不論孩子的表現如何,老師的話語永遠帶著鼓勵,耐心包容等待孩子的成長,這些都是讓家長非常放心的做法。
另外,獎勵制度也是激發學習動力的胡蘿蔔。每次我去接Sophie下課時,她步出教室總會直接往櫃檯找Alice老師報到,乖乖地坐在椅子上,請老師幫她複習發音,一對一的嘴型觀察與糾正,而這樣的方式,能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發音的習慣。有趣的是,這份主動全賴獎勵積點,對喜歡集點的Sophie,是一大誘因。我常看到她滿意地看著老師給她的點數後,微笑地望著集點獎品櫃的眼神,「當行為能連結出好的成果,便能促使人重複該行為」,這是行為科學的管理中開宗明義的觀念。
上週在艾克的榮譽榜上,看到Sophie的名字登在「最佳發音獎」上,我有點驚奇,心想可能是艾克為要鼓勵孩子,輪流給的獎勵吧?當天晚上接到Lia老師的電話,提到最近的一次測驗,Sophie在11題中考了滿分,媽媽開心地簡直快跳起來。想起Sophie每晚聽錄音,從如坐針氈到可以較為專注地完成,(當然還是要靠媽媽讓她看15分鐘的神奇寶貝卡通作為獎勵),成果一步一腳印累積出來了。
有一天Sophie看著我的T恤,「Sweet Ice Cream」,她試著用上課教導的發音規則唸出來,這份想要驗證學習成效的好奇心,讓我感到欣喜。語文是擴大視野的工具,也是一條長遠的學習之道,我相信艾克能帶領孩子立下良好的學習基礎,而所學運用也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看來媽媽的破英文也得再加把勁,「孩子,我們一起加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