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10個備考心法、4大親子對話建議,不破壞學習動機【小一生上考場】
  • 2024/10/29 作者:趙宥寧、陳奕安

家裡的小一新生即將迎來人生中第一次段考,在陪伴孩子面對段考的過程,作為家長的你焦慮嗎?專家建議,家長在陪伴過程中,可以先試著安定自己、釐清自己對於孩子學習的期待,用「要求」取代責備,不打壞孩子的學習動機。

「小孩第一次入小學第一次注音考試,媽媽比兒子還緊張」、「我對孩子考試不太擔心,但我們家老大小一第一次考試分數很差,因為她沒有考試經驗、看不懂題型!」這些都是家長陪伴小一生迎戰人生中第一次定期評量(俗稱段考)時,所面臨的焦慮和挑戰。

小學一年級每學期有兩次段考,第一次(期中考)主要測驗科目是國語、數學。有些縣市不採紙筆測驗,而是採取多元評量,讓孩子在老師生活化的指令或闖關遊戲中,測驗自己究竟學會了沒;也有縣市只考國語不考數學,原因是孩子的閱讀能力仍在養成階段,若出一道考題要學生把數字寫下來,這不僅涉及數學知識,也涉及閱讀理解,學生恐怕連問題都還讀不懂、不會寫,連帶影響答題表現。

部分小一期中考改多元評量,注音和書寫是學習大魔王

以台北市國小為例,多校不讓小一新生在期中考就進行紙筆測驗,而是採取「多元評量」。也就是說,測驗方式可能雜揉闖關遊戲、互動認知,用「生活化」的方式,評量孩子是否理解學習任務,也讓孩子能慢慢適應紙筆測驗的節奏,銜接更高年級的學習。

台北市士林國小近年已安排小一新生期中考採取多元評量,期末考才採取紙筆測驗。校長吳明郁說,小一學生的識字量、閱讀力還沒那麼快,若紙筆測驗結果不好,通常不是不會,而是理解力有限。若老師採取多元評量,可以看到孩子生活化的解決問題,當孩子遲疑就需要被協助,「我們都希望孩子學到東西之後,能夠被活用。」

多元評量又是如何評量?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士林國小一年級導師張淑惠以數學舉例,若要測驗「數數」,可以下指令請孩子「拍手5下、踏腳3下」,或也可以請孩子拿2本書、8個花片,又或是請孩子觀察教室內有幾台冷氣、幾盞燈、幾面黑板,透過日常生活的題型,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

而針對紙筆測驗,無論是考國語還是數學,同校一年級導師蔡佳憲強調,對小一學生來說,其實都是在考閱讀能力。他觀察,孩子要先讀懂考題在問什麼,閱讀能力愈好的孩子,解題能力也愈好。

兒童臨床心理師駱郁芬觀察,在低年級階段,孩子在學習上最容易卡關的部分,通常是注音學習與書寫。她說明,書寫看似簡單,其實是非常精細的手部動作;對於6、7歲孩子而言,學齡前沒有太大量的書寫練習經驗、覺得寫字無聊又要重複,或是認為自己寫不好、寫不漂亮,都讓孩子覺得寫注音很困難。

面對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試,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建立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張淑惠分別就學科準備、態度準備,以及考試必備的文具用品給予建議指引,供家長參考:

考前學科準備5大心法

1.熟讀國語課文內容,拼音二、三聲容易混淆,可以加上手勢,幫助分辨!

2.國語、數學習作練習是搭配課文內容,最基本的題型,要做熟練,特別是錯誤的題型要再看仔細、搞清楚。

3.數學每一單元的內容要看熟悉,每個單元的核心概念要理解、搞清楚。

4.考試前練習卷依照單元整理好,複習時先看有錯誤的題目,把觀念釐清。或是有做自修或評量的練習,錯誤題型要再看清楚、把概念理解。

5.考試眉角:題目看仔細、字體寫清楚、寫完要檢查、不會的題目先做記號回頭再想。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