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好像很少人談論「自我效能」這個詞,我想是因為字面上看不懂,不知道什麼意思,乾脆就忽略算了。於是有些人把「自我效能」跟「自信心」畫上等號,但這樣混為一談,討論到後面肯定歪樓。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自我效能,以及如何替自已與孩子建立。
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效能
先來個英文小教室:自我效能的英文是self-efficacy,自尊心的英文是self-esteem,自信心的英文則是confidence,三個詞都不一樣。
自我效能也有人翻為「我能感」,就是在面對特定任務時,心裡有一種篤定的心態,相信自已能做到好,進而願意開始嘗試,並著手努力克服困難。所以要了解一個孩子對學習有沒有自我效能,最直接的問句就是:「你相不相信自己能夠透過努力,而做好這件事?」
不過自我效能並非全面性的。如果有人問我:「相不相信我能把英文練得更好?」我的回答是:「那當然!」表示在語言學習上,我的自我效能是不差的。但如果有人問我:「相不相信我能把森巴舞練起來?」我可能慌張的逃離現場,代表跳舞這件事我真的沒把握。現在讀者們應該可以理解,自我效能其實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領域、科目、才藝,跟自尊心或自信心是有很大的差異。
自尊心跟自我效能不一樣的地方是,自尊心代表了自己是否達到了心中的理想目標,因此會隨著個性而浮動。比如說有些人自尊心很強(或者是說目標很高),雖然已經達到全班第一名,但他依然覺得別人瞧不起他,一定要把自己的成績推到全校第一名,全國第一名,他才覺得坦然。在失敗的過程當中,他的自我效能其實並不差,但自尊心卻很低,這就是兩者的不同點。
至於自信心則完全不一樣,它代表的是內在的力量,喜歡自己,愛自己,尊重自己,不論外在環境如何,不論成功或失敗,都不會讓自己陷入低谷,這是自信心的表現
提升自我效能
建立自信心必須從生命的價值觀開始,有時來自信仰的力量,或者來自無條件包容與接納的原生家庭,總之並不是紙上談兵就能達成的境界,今天就先不討論。然而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排斥接受挑戰,勇於嘗試各種新的事物,絕對可以透過提升自我效能而達成。
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是自我效能理論的鼻祖,他認為一個人可以藉由四種方法,來提升自我效能,分別為:1.成功的經驗,2.他人的經驗,3.鼓勵的言詞,和4.良好的身心狀態。
1.成功的經驗:
一個孩子如果從來沒有成功的經驗,他當然對於新的挑戰會害怕,會裹足不前。因此,提供孩子各種簡單的任務,藉由小小努力得到成功的感覺,多年累積下來,孩子的自我效能可有效的提升。
2.他人的經驗:
有些孩子不一定要自己經歷,只需要看到與自己相似的人通過持續的努力成功,就能帶來「其實我也可以」的自我效能。這樣的榜樣人物,可以來自身邊各種環境,包括手足、同學、朋友、父母、叔叔阿姨、祖父母、老師、教練等等,這也是大家時常強調身教所帶來的力量。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