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但這真的是鐵律嗎?本文作者表示,與其將孩子送到補習班、才藝班,教會孩子學習耐心、正向思維、提升 EQ,讓孩子贏在終點似乎更重要...
有一天回學校,看見操場上有一群中年級的孩子在燦爛陽光下,專注的聆聽體育老師講述如何運用布袋,跳出可愛的「袋鼠」。接著,兩人一組練習,只聽見孩子開心的說這樣跳、那樣跳比較好。
練習完畢,老師請同學們表演,有的直挺挺地跳、有的半蹲跳、有的彎腰跳、有的單腳跳、有的雙人跳……創意十足,最後老師說:「停!請問誰跳得最棒?」
當下所有孩子情不自禁都高高舉手說:「我最棒!」每組同學都非常有自信的肯定自己。這個景象讓我深切感受到每個孩子都想做「最棒的自己」。
許多父母聽到商人恐嚇式的宣傳:「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常會趕緊把孩子送去學習才藝,舉凡語文、數學、潛能創意或五花八門的腦力開發,我認為學幾樣才藝無可厚非,讓孩子從中摸索找出自己有興趣的項目,然後繼續發展,或在心情煩悶有抒發的管道,但「全補」的下場往往使得爸媽淪為「忙碌的司機」,每天奔波在不同的上課地點,上氣不接下氣的接送孩子。
提早學習一些認知方面的課程當然無妨,但它只是短暫的讓家長放心和滿足虛榮心。以我自己養育孩子和帶孫子的經驗,以及教學時看到許多孩子的成長歷程,發現這樣做並不會讓孩子成為最棒的自己。
現在仔細回想起來,反而覺得浪費了許多無謂的金錢、精力和時間,更可怕的是,會排擠掉孩子隨著大腦發育而應該及時給予的正常發展,譬如人格養成、情緒發展和人際關係等。
人生就像馬拉松長跑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比耐力、適應力、競爭力的馬拉松長跑,別短視的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而是要贏在終點。因此,我綜合了一些看法,提出來給家長參考:
耐心等待:首先要耐心等待,給孩子充分的思考時間。成人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在問孩子問題時,通常只等一兩秒鐘,如果孩子沒回答,就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們答案。這真是荒謬,我們提的問題大多是經過幾十年來,累積了多少前輩的研究與發現,而卻期待小小孩子迅速想出答案,豈不是不合邏輯嗎?
激發創意:接下來要提醒爸媽慎用「說話用語」,當我們和孩子討論任何問題時,不要脫口就說「對」或「就是這樣」,如果是一般的鼓勵,沒問題,但對於專業性探究來說,肯定語等於暗示討論完畢,已經有標準答案了;我們可以用「那真是有趣」、「哇! 我以前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呢,你怎麼這麼厲害,想出這麼有創意的點子。」或者再多問一些問題,多提示一些看法,讓討論可以持續下去,激發孩子更多的想法和創意。標準答案會嚴重限制孩子的思考,孩子在不斷的補習和考試下,創意怎麼還可能存在呢?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