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家長的焦慮:面對AI新工具,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 2023-5 作者:林小草 (親子天下嚴選)

在 ChatGPT 興起後,需要更細膩的心思,洞察現場的需求,以期能修改指令,詠唱更完整的操控人工智慧的咒語,將結果修正得更契合實務需求。


2023 年 3 月號(No.126)的親子天下封面專題是「專題式學習 (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封面是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們正在執行造船專題,以紙箱製作的船,必須能在水中持續航行兩分鐘,才算過關。

相較於傳統的教學將專題視為活動成果,專題式學習是先將目標設定好,讓孩子去查找、學習相關的知識,最後產出符合目標的內容。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在訪談中表示:「教育的目的是啟動一個人的內在發展過程,因此學習的內在動機很重要,他要知道如何定位自己是誰?他要學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些學習?他才有辦法在未來成為一個能夠主動學習的人。」

最近申請了整合在微軟搜尋引擎裡頭的聊天機器人(Bing Chat),一邊使用,感受益發強烈:學習的內在動機很重要,有了想要的標的,就能「問出好問題」,得到更貼近實際用途的答案;有了自己發自內心的強烈動機,就會對於知識充滿好奇心。

Bing Chat 在初期提供的問答次數並不多,以我初註冊時為例,彼時必須在六組問答之內問出結果,否則對話就會被清理掉,重新來過。每次的問答內容沒有標準化的答案,類似的問題,有時會有截然不同的切入角度,非常趨近真實人類的問答。

如同部分企業提供限時客服電話,Bing Chat 限制了應答次數。這讓使用者必須利用自身智識,在有限的往返之間,聚焦問題裡想處理的項目、排除已嘗試過的可能,以便得到更多可行的建議。

在最近社群上瘋狂嘗試各種 ChatGPT 應用時,發現人類目前還得有能力檢核、確認機器人回應的結果。以知名料理網站「愛料理」嘗試對 OpenAI 提問為例,他們請 AI 機器人寫一段名菜「蒼蠅頭」的文案,OpenAI 的回應是:「蒼蠅頭是用蒼蠅的頭和脖子製成的。」一本正經、煞有其事的回應,若非明顯的錯誤,不仔細察究之下,很容易就誤解為真正答案。

前陣子看到藝人宥勝提到,因為 ChatGPT 開始廣泛應用,讓他感受到強烈的焦慮,不知道該為孩子的未來準備什麼,「我現在究竟該帶孩子如何運用時間,才能協助他們在未來得到最大的幸福?」

我此刻的想法是:我們很難決定某個帶領小孩的方式是完全正確的,我們能夠做的,是在這個充滿嶄新技術與新型疫病的世界裡,儘可能地照顧好自己、練習讓新的工具融入我們的生活,並且不過分焦慮。

在去年之前,我們完全無法想像 AI 機器人會發展到如此靈活迅速的程度。

  1. Midjourney:可以為我們繪圖,目前只接受英文指令,所以給了我們更強的動力,去面對過去生澀的語言能力。
  2. Bing Chat:可以耐心地拆解我們問題裡的關鍵字,同時知無不言,我們不必再從搜尋引擎結果裡拆解關鍵字、想方設法迅速閱讀搜尋結果。雖然 Bing Chat 還不到「言無不盡」的程度,目前尚有問答次數的限制,但已經比傳統的搜尋更方便俐落。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