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想要關心孩子,孩子卻冷淡回覆「關你什麼事」,第一反應是否是生氣、受傷?其實孩子想跟父母拉出界線,不一定是為了反抗對立,而是傳達「爸媽,我想練習長大」的成熟里程碑。心理師從自身的經驗覺察,分享辨識及陪伴孩子「轉大人」的4個親子互動原則。
本文重點摘要
- 認識青少年「分離──個體化」歷程:聽懂表達背後的含義
- 父母穩定性是重要關鍵:「安全的家」更能幫助發展獨立
- 一、「神」(繩)──尊重孩子的「繩子界線」
- 二、「奇」──觀察孩子「奇特」的變化
- 三、「寶」──欣賞孩子「寶藏」
- 四、「貝」──提供「貝殼」般的安全感
文|鍾宜伶諮商心理師
開學沒多久的某天下課時間,媽媽邊簽聯絡簿邊問剛上國小三年級的大寶:「上學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有沒有好朋友?⋯⋯」原本以為天真活潑的他會開心的分享,沒想到他淡淡的回答:「這關你什麼事?」媽媽聽完,大怒:「你剛說什麼?怎麼不關我的事?注意你的態度!」大寶嚇傻無法回應!媽媽發現孩子表情不對,同時也覺察到情緒高張的自己,於是暫停了這場對話。
這樣的場景熟悉嗎?當你想要關心孩子的時候,你的孩子是否也曾這樣回你「關你什麼事?」你當下的反應也是生氣嗎?如果你的答案「是」的話,非常好!因為我也是,相信許多家長也是,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上述例子真實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身為母親當聽到自己對孩子的關心變成一個拒絕,甚至腦子會自動轉換成他說「關你屁事」字眼,感覺不被孩子尊重的心情,很快轉成「戰鬥模式——怒罵、爭辯、責備的行動」,而親子衝突可能就會從此開端。必須說慶幸著自己這十幾年下來心理覺察的訓練,讓我觀察到孩子及自己的反應,而可以停下來反思,也想藉著自身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認識青少年「分離──個體化」歷程:聽懂表達背後的含義
首先從孩子的表達談起,孩子說「這關你什麼事」,代表的是什麼?其實,孩子想說「這是我的事」,是一個拉出人我界線很有力的表達,也就是說孩子想要開始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的一種表達。孩子從家庭中開始學習「分離──個體化」,是一個重要發展的里程碑。
心理學者提出,孩子有2次的「分離──個體化」歷程。第一次是出生後到2歲的幼兒時期,學者 Mahler 透過觀察及研究,指出嬰幼兒會從一開始與母親共生、同為一體的感受,發展覺知環境的能力後,逐漸與母親分離,願意自主探索外在環境的過程,此階段的個體化是發展嬰幼兒「區辨你、我、他」及產生「自我概念」為主。
第二次「分離──個體化」則是在青少年期間,Blos(1979)延續 Mahler 概念提出青少年在與外在環境、他人互動中,開始想要擁有自我的信念或價值觀,但受到行為及經濟能力的限制,有些互動還是需要依賴父母,故這個階段的關鍵就是嘗試離開父母的保護及影響、練習與父母分離,進而發展出心理的自主能力,成為獨立的個體。
從理論看來,當孩子說「關你什麼事」,可能孩子想表達的是:「我想要拉出界線」「我想要自己擁有自己的隱私」「我想要脫離父母的保護,想試看看自己處理」⋯⋯若聽到這個真正的聲音,是否就沒有這麼生氣了?!沒錯,當時的我在緩和自己情緒後,就有想到大寶的意思可能就是「我想要保有隱私的界線」,所以沒多久後,我也就跟大寶和解,對話大致如下:
媽媽:「大寶,我要跟你說聲抱歉,剛剛我太激動了!」
大寶:「喔!沒關係啦!」
媽媽:「那你想知道我怎麼會突然爆炸嗎?」
大寶:「嗯」(看著媽媽)
媽媽:「我聽到你說『關你什麼事』當下,我有兩種心情,一種是委屈,因為想關心你被你打了一槍;另一種是生氣,覺得你的語氣在反抗我、好像在罵我『關你屁事』、也覺得有些不禮貌,太多太滿的情緒讓我受不了,所以我才破口大罵!你現在的心情還好嗎?」
大寶:「還好!剛剛有點嚇到,不過現在已經沒什麼事了!」
媽媽:「好,那可否跟你做個小小的約定:我知道你有時候不想讓我問太多、或知道太多,但如果下次我問你,而你不想回答,可否只要告訴我『我現在不想要說』,或『這件事我不想談』、『這是我的秘密』?」
大寶:「當然沒問題!」
這個對話非常有效,從那時候起到現在,「關你什麼事」再也沒出現過,取而代之的「這個我不想說」「這是我的秘密」或「我再想想看,需要告訴你再說」。
父母穩定性是重要關鍵:「安全的家」更能幫助發展獨立
跟著孩子愈長愈大,父母不知道的秘密愈來愈多,此時也在考驗著為人父母的焦慮感:「他會不會受到朋友影響?」「會不會心情不好?」「會不會報喜不報憂?」「什麼都不講,親子關係會不會愈來愈遠?⋯⋯」
的確,在青少年「分離──個體化」的歷程,父母親難免會擔憂、害怕孩子會受傷,但此時父母親的穩定性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為青少年在發展獨立與自主時,會不斷的確定家仍然安全的存在,就像嬰幼兒一開始探索外在環境時,也是會不斷回頭確認主要照顧者的穩定存在感,這個過程中,青少年會一邊發展自我及心理獨立性、一邊回首確認父母的支持、肯定與保護。
因此,父母親在青少年(國小中高年級)階段,可能就要開始辨識孩子「登大人」的訊號,並且拿捏親子關心的收放程度,才能夠協助孩子真正的獨立,分享以下「神(繩)奇寶貝」親子互動原則供參考: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