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讓孩子擁有強壯的心靈,勇於面對挑戰?有7種能力很重要,你可以這樣做。
知名心理治療師兼勵志書作家艾美莫林 (Amy Morin) 表示,家長在診間最常問她的問題之一便是「我該教導我的孩子在哪方面要強?」而她的答案總是不變:「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擁可以面對挑戰的強壯心靈。」
〝強壯的心靈跟三個要素有關:思考的方式、感覺事物的態度和行動的方法。〞
用寬廣的角度看待事情、讓自己感覺良好、勇敢的行動,這些都有助於增強我們的「心靈肌肉」。
但這些能力並不是天生的:對很多人來說,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練習、不斷的正增強,才能自然的做這些事。如果你希望幫助孩子增加他們心靈的強度,以面對未來各種不可知的挑戰,專家建議要引導孩子具備有底下這些能力:
知道:力量來自於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回家後告訴你:「我隔壁的同學今天數學考100分,我覺得好嫉妒,覺得自己考好差,心情真糟。」注意了,這代表他們其實讓別人掌控了自己的情緒。
〝知道力量來自自己的孩子,不會輕易讓別人控制自己的心情,身邊的人表現好與不好,他們的心情差或不差,其實跟「我」本身的情緒無關。同理心很重要,但被別人的情緒牽著走則不明智。〞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創造「小口號」,例如「做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盡力就好!」、「我很棒了」、「有自信地去做吧!」,讓他們習慣於專注在自己身上,而不要過度被同儕的表現影響,也減弱他們腦中(每個人腦中都有的)質疑自己的聲音。
學著適應改變
改變對任何人來說都很困難,你的孩子可能會想念疫情期間不能見面的朋友,或者掙扎於融入新環境或新班級;他們可能會一直懷念過去,或擔心現在發生的事會讓他們生活不如從前。
但是如果孩子的心靈堅強,他們會知道這只是一個階段,一個讓他們學習與成長的過程。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僅僅是說出來,或是思考自己現在的感覺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都可能讓情況好起來。
事實上,就算是成人了,我們大部分人也很少去思考:我現在感覺怎麼樣?而是花費大量精力去對抗、壓抑我們真實的情感。
因此當你的孩子遇上生活中的變化時,鼓勵他們描述自己的感覺,並跟他們一起找出適合的詞彙:是沮喪嗎?是害怕嗎?是疲憊嗎?是擔憂嗎?還是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
練習適時說「不」
〝沒有人喜歡大聲說「不」,我們許多人即使年紀一把了,還是對誠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感到不舒服。但在某些情況下,學會說「不」,可以讓你更堅強。〞
有些孩子不願意說「不」,是因為他們感到尷尬或害怕氣氛會變奇怪。但是假如能夠提起勇氣,他們會發現慢慢可以輕鬆地拒絕不想做的事情,也不用為此感到壓力。
可以跟小孩試試「放棄Q&A」:當他們面對必須答應或拒絕某事的情況時,問問他們,假你說了「好」,那你必須放棄哪些事情?例如,答應去一個朋友家過夜,可能就不能跟弟弟妹妹一起看卡通,也可能會來不及寫功課。這時問問你的孩子:「你會介意放棄這些事嗎?」如果他們不介意,就繼續說「好」;但當他們不想放棄這些事情,就要學著說「不」。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找到有禮貌、堅定的拒絕方法或詞彙:
- 「不,我真的不行。」(告訴孩子,他們不必總是提供理由)
- 「很謝謝你邀請我,但我有其他計畫了。」
- 「我要看一下我的時間,再告訴你。」(如果孩子需要時間想一下,可以建議他們這麼說)
- 「我今天沒有很想,但很感謝你問我。」
幫助孩子練習拒絕別人的同時,你其實也在增加自己不失禮的拒絕別人的能力,一舉兩得。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