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別再喊「等一下」!4大招克服拖延症
  • 2022-8 作者: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拖延是人類的天性。人類總是「趨樂避苦」,因此越痛苦的事,我們越不想去執行,而這往往造成拖延症。


你是否常常聽到孩子喊「等一下」?等一下再寫作業、等一下再整理房間、等一下再去刷牙……爸媽好煩惱:做一件事怎麼可以叫不動,事情一拖再拖!這究竟是遺傳還是壞習慣?

今天讓我來聊聊什麼是拖延以及該如何克服吧。

當我們「未來」必須達成某個目標,卻因為「現在」需要做的行為太苦、不舒服,因而遲遲不肯開始執行,這就是所謂的「拖延」。

拖延是人類的天性

但你知道嗎,其實拖延是人類的天性。人類總是「趨樂避苦」,因此越痛苦的事,我們越不想去執行,而這往往造成拖延症。

除了上述的「趨樂避苦」,人類對於時間較不敏感。當時間越長,我們越無法去預測感知。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曾進行有關自制力的「棉花糖實驗」,在平均3、4歲的小孩面前放置棉花糖,並告訴小孩等大人離開後,15分鐘內若是沒有把棉花糖吃掉,就會再給一顆糖。

你可能以為15分鐘是短短的時間,忍一下就過去了。但事實上,在大人一離開後,不少小孩就把棉花糖吃掉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未來」對於他們來說是很難想像的概念,相較於「未來」可以多吃一顆棉花糖,他們更希望「現在」就能吃到。

從這個研究我們就能明白,人類對於「未來」的目標以及有好的結果這件事,是模糊不敏感的;相較於「未來」,人們更注重「現在」,因此拖延是天性。

說了那麼多,那麼究竟要如何克服拖延呢?

破解拖延的第一步:調節情緒

當要開始一件痛苦的事情前,我們總感到心煩意亂,這時,我們可以讓自己「離開拖延的情境」,並且尋找能讓自己回復心情的方法。

舉例來說,當小孩在書房寫作業感到煩躁時,父母先帶小孩離開書房這個容易讓他拖延的情境,到戶外散步,幫助小孩平復煩躁的情緒,讓心靜下來。

但需注意的是,這邊的平復情緒是讓小孩的負面情緒「降低」,而非情緒「高漲」,因此不建議用過於愉悅的行為像是看電視、玩玩具來平復情緒。這麼做容易讓小孩陷入享樂、沉迷的深淵,導致心沒靜下來、作業沒做完的反效果。

破解拖延的第二步:從最簡單的開始

調節完情緒後,便可以開始著手進行待辦事項。俗話說萬事起頭難,不過我們可以先從「小事」開始做。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