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專家談特殊兒:不只要接住特殊兒,還有整個家庭
  • 2022-4 作者: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李佩璇

特殊兒愈來愈多,但大眾對其理解仍不全,長期與他們相處的特教老師、醫師、心理師,最想告訴外界什麼?


王意中
資深臨床心理師/ 著有特殊兒相關著作超過10本

「特殊兒的亮點來自他們的正向特質」

在我超過20年的臨床心理師生涯中,接觸過非常多特殊兒和家庭,我認為特殊兒需要的是「同理」而非「同情」。跟特殊兒接觸時,抱著一種好奇、想要理解的心情,就能發展出與他們相處的策略。特殊兒的困難很多元、個別化,雖對過動、自閉等名詞有基本了解,但可能會帶來一些刻板印象,我希望大家把知識當參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認識特殊兒。

我跟特殊兒相處時喜歡用「三明治誇獎法」,提醒孩子哪些地方沒做好時,也肯定他其他特質。比如過動特質的孩子做事衝動,可以說:「你很有活力、很熱情,在做事前先停下來想一想,那就更好了。」

很多人提到特殊兒的亮點,我認為亮點不光指才藝,如彈琴、繪畫。特殊兒的亮點是來自他們的特殊中,應該被正面評價的特質。我自己觀察,像是過動的孩子常常因為健忘、衝動或不專心,被老師、家長提醒,甚至責罵,他們多會用獨有的幽默感化解,韌性也比較強。

特殊需求的孩子並非少數,大家可以試著用平等的眼光同理、而非同情孩子,孩子並非完全弱勢、不如人,過動特質的好奇心、亞斯堅持到底的專注等,這些都是很正向的特質,我希望大家也能看到這些。


卓惠珠(花媽)
特殊兒家長/「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粉絲團版主

「不要期待別人一定要包容孩子」

我的孩子今年31歲,10歲時被診斷是高功能自閉兒。2010年,我在社群上創立「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因為知道孩子的狀況會給家長帶來多大的震撼,希望創立這個社群能陪伴更多亞斯家庭,至今已經累積了超過12萬粉絲。

特殊兒的家長都很辛苦、很疲憊,隨時覺得自己要崩潰了,有些特殊兒家長認為外界理所當然要包容、接納和幫助孩子,就會覺得老師、學校做得永遠不夠,同班同學也不友善等,這樣的想法很容易造成衝突。

建議家長可以換位思考,比如在親師溝通方面,特殊兒家長如果一直給老師「任務」,強調老師應該為孩子做什麼,相信老師的心情不會太美麗。也許可以反過來,告訴老師孩子的特質,能為班上帶來什麼,例如好動活潑,適合體育競賽;擅長畫畫,可以為班級布置盡一分心力等,這樣的做法,在融合教育,甚至未來在社會上獨立生活,大家比較容易接納,看到特殊兒的亮點。這對特殊兒也是一件好事,了解自己的能與不能,在能力範圍內願意盡量去嘗試,而不是兩手一攤、什麼都要別人幫;動不動生氣、別人就要無條件包容。


陳錦宏
兒童心智科醫師、專精兒童ADHD治療超過20年/心動家族協會創會理事長

「不只要接住特殊兒 還有整個家庭」

十幾年前我看到新聞描述有個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在班上搗亂,老師把學生綁在椅子上,覺得震驚又心疼,震驚於大多數人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不了解,不知道透過妥善的治療可以大幅改善;也心疼孩子受到如此對待,我相信老師也是一籌莫展才出此下策。

7年前我創辦「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就是為了幫助離開診間仍被困住的ADHD家庭,像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都常在崩潰邊緣。心動家族摸索出「雙主體」的「共同行動模式」,意思是「專業照顧者」(學校、醫療)和「主要照顧者」能串聯起來,一起織成接住這個家庭的網子。「要接住的不只是孩子,而是整個家庭。」先撐起主要照顧者需求的模式讓許多家庭獲得改善,目前也用線上課程推展到全台,讓我開始思考,現在的ADHD兒童還需要什麼。

我認為,醫療和教育應有更密切的合作,要老師能完全應付特殊兒在班上的任何行為,真的太難了,醫師或治療師,應該有更多資源可以積極入校去協助,很可惜的是,目前兒童心智科醫師的負擔太重。我認為未來的政策,可以往提高給付和增加人力方向前進,特殊兒的狀況穩定了,大家才有餘裕去看到他們動人的特質和亮點。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