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經,面對在賣場地上躺著哭鬧不起的孩子,束手無策地想著「到底哪裏出了錯」,或許你能從嬰幼兒氣質開始發現,孩子氣質會隨著父母的教養方式與生活環境有所改變。
嬰幼兒階段,是孩子感覺、動作、認知、語言、心理將爆炸性成長的關鍵時期。面對每位獨一無二的孩子,觀察、了解新生命的同時,我們也一步一腳印地在慢慢成為父母。如果你曾經,面對在賣場地上躺著哭鬧不起的孩子,束手無策地想著「到底哪裏出了錯」,或許你能從內文得到一些靈感。
嬰幼兒氣質與依附關係建立
我們從出生的開始,就不是一張白紙,人們可以觀察到每個新生兒對於相同刺激的不同反應,因此自1950年代起,Thomas 和Chess就針對嬰幼兒氣質做了研究,並觀察分析提出氣質的九大向度。但隨著近代研究發展,科學家們發現九大氣質的向度有部分彼此重疊,因此也有人提出嬰幼兒氣質的三向度、六向度等。但每個研究的共通點便是:孩子氣質會隨著父母的教養方式與生活環境有所改變。
身為父母初步了解每個寶寶的獨特個性後,與他們互動的第一步就是:依附 (attachment)。由John Bowlby所提出,嬰幼兒為了生存,會與照顧者形成依附關係,這也是人的一生第一個建立的社會互動。而後,Mary Ainsworth研究探討依附關係不同的形式,並歸類出四種主要類型:
依附是社交發展之始,影響著孩子日後與他人社交關係的建立,而隨著寶寶的成長,累積更多與照顧者的互動經驗後,依附關係都可能隨時改變,因此「促進安全依附的發展」,建立與寶寶間正向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請參考以下故事:
「巧巧是一個六個月大寶寶,當她趴在地上拿著搖鈴玩耍時,搖鈴突然被哥哥搶走了,這時她放聲大哭,媽媽可以立刻察覺她因為『生氣』不滿被別人搶走玩具而哭,此時媽媽將巧巧抱起,給予安撫後,拿另一個玩具給她轉移注意力或提醒哥哥還妹妹玩具後,巧巧不哭了又繼續開心玩耍。」
這段故事告訴我們,媽媽在觀察到巧巧的需求後給予回應便是促進安全依附發展的正向行為,而「生氣」是情緒,引起媽媽的注意並回應,他們彼此間就產生社交連結。因此社交和情緒的關係也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情緒能力
嬰兒時期,寶寶便會觀察及參考大人對於事物的情緒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例如:媽媽覺得蟑螂很噁心並表現出恐懼的情緒,寶寶看到蟑螂時就可能有相同的情緒反應,透過解讀他人情緒,就能達到趨吉避凶的效果。
因此「產生情緒」後,能夠「辨識情緒」,辨識就是父母及老師能夠幫助及引導幼兒的第一步。可參考台灣108年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設計活動與課程的重點:
- 情緒覺察與辨識 – 個人主觀的情緒感受,及分辨他人的情緒感受
- 情緒表達 – 使用語言或肢體動作使他人理解自身情緒,達成舒緩情緒及與他人溝通的目的
- 情緒理解 – 理解他人出現特定情緒的原因
- 情緒調節 – 調適與控制情緒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