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駐芬蘭一年做教育研究完成《我在芬蘭中小學做研究的日子》作者、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所博士、目前也是新北市清水高中數學教師陳玟樺認為,讓寶寶睡嬰兒箱,也代表著芬蘭重視孩子獨立的育兒精神,並透過6大教養法,給予尊重並教會他們責任感。
芬蘭在1937年開始提供新生父母「嬰兒箱」,目的是為了鼓勵生育、降低死亡率,而今轉為福利,象徵政府送給爸媽的禮物,如果首胎已經領過,或是有其他需求的爸媽也可選擇折抵現金。嬰兒箱在芬蘭的意義走入另一個階段,強調給父母真正需要的東西。
芬蘭重視孩子獨立.一直是新課綱目標
訓練孩子獨立是芬蘭教育的重要環節,陳玟樺老師表示,受到極地氣候的影響,必須在有限的資源裡生存,很多人認為芬蘭人比較務實,其實是有跡可循,因為下起雪也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不讓孩子走路,礙於諸多現實條件的因素,訓練孩子獨立,是大多數北歐國家關鍵的教養理念。
從小訓練孩子獨立,不是口頭說說而已,芬蘭透過政策落實到學校裡。例如:2014年發布的新課綱總目標共有7項,其中第3項明文載明:「自我照顧與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它的解釋:「學生要有機會為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也要培養情感與社會的交際能力,他們學習管理時間,也視為日常生活管理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調節,學生要有機會在各種情況下,如:通勤中練習照顧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要能考慮危險情境,以便能採取適當行動,要能識別與安全相關的重要訊號,以保護自己的隱私,並設定個人界線。」
這些日常生活中父母訓練孩子的原則,芬蘭教育當局也將它放進課綱,希望成為學校或家庭重點培養孩子的能力。
6大教養法.成就芬蘭孩子的獨立與自信
除了教育政策把自我照顧與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納入外,芬蘭父母從小尊重孩子的想法,給予發揮的空間,並重視他們表達的意見,可以說芬蘭孩子的獨立和自信絕對是教出來的!
1.儘量不牽.訓練行走能力
在幼兒園階段的芬蘭孩子,只有少數會由父母會帶著上課,但有一些孩子已經開始練習從自己家裡出門、獨自行動。陳玟樺老師說,在社區裡看到父母帶孩子出門時,即使是下雪的天氣,也不會特別去牽著孩子,而是讓孩子穿著雪衣、雪褲、戴著雪帽,跟在後頭或前頭活蹦亂跳。
芬蘭父母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會培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在雪地裡行走,目的是訓練孩子從小就要有警覺心。
陳玟樺老師說明,教育有一個詞稱為「學習遷移」,意思是說,在情境裡學習到的能力,有機會在類似的情境中發揮出來;當孩子一旦擁有在雪地裡行走的能力,例如:若真的不小心在雪地中跌倒,他知道自己應該要用整個身體承受跌倒的衝擊力,而非嘗試以手去支撐,這能讓他保護頭部等,他在未來面對相似困難時也更能克服。
2.電視外語影片不加字幕
通常芬蘭電視上有一些外來的影片、卡通,較不會重新翻譯、錄音成芬蘭語,而是直接原音重現,一方面因為人口少、人力有限,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也是獨立教養延伸到語言能力的部分,芬蘭孩子從小有多種語言能力,除了芬蘭語和瑞典語這兩種官方必修語言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孩子可以修習第三種語言(若學校資源充足,也可以更早),這點在新課綱裡也有提及。
實際上,由於芬蘭隸屬歐盟成員,如果不學習英語,很難與其他歐洲國家溝通。根據芬蘭統計局(Statistics Finland)資料顯示,在2018年的綜合學校秋季學期,一至六年級學生中有高達七成四的小學孩童會選擇英語為第一外語。陳玟樺老師指出,她在芬蘭做研究期間以英語溝通已相當便利,在她所居住的社區,幾乎每個芬蘭人都會至少三種語言。
3.不對孩子咆哮.尊重孩子
很多台灣爸媽很想知道,芬蘭父母在親子溝通方面,跟台灣有哪些不同?陳玟樺老師說,她在搭電車時觀察到,芬蘭父母較不會對孩子大聲咆哮,即使有時孩子稍微頑皮一點,但仍會很努力地和其對話、引導,而不是直接以更大的聲量回應與喝止。
根據她的觀察,芬蘭父母盡可能地以身示範、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如果孩子因頑皮犯了無傷大雅的小錯誤,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反而可能先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處理事情,若有需要,父母才進一步介入,協助解決問題;換句話說,芬蘭父母較不會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相信孩子可以一個人上學、獨力完成許多事情。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