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本來有可能會更糟的」、「看看事情的光明面啊」、「至少你還有……」。無論是為了安慰、正向思考、感恩,有些人聽了心裡還是免不了遺憾。耶魯大學的研究發現,要能正面思考,除了這些好話,再加上這些做法會更好。
「事情本來有可能會更糟的」、「看看事情的光明面啊」、「至少你還有……」、「我們會一起面對」……這些都是很棒、很正面、志在鼓勵與安慰人的話。但是,接下來呢?父母、老師們要怎麼才能讓孩子打起精神,帶著信心繼續努力?
耶魯大學情商中心(Yale University Center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s)的主任布萊克特(Marc Brackett)指出,對於情緒低迷的人,單單說些「看看你還有的這些優點、這麼多好的事情」這類話,有時反而會壓抑、甚至否定他們焦慮、憂鬱、失望的感受,並不會幫助他們鍛鍊復原力,或把事做得更好。他提醒,父母和老師們在使用這些正面思考的話語時,還要搭配的話術與行動,否則上述的鼓勵和安慰將成為「有毒的積極」(toxic positivity)。
首先,在這些情境下,不只是要讓孩子心裡覺得舒坦而已,還要正視導致需要正面思考的來源,不要忽視事情的嚴重性。例如,孩子考不好、犯了錯、或不小心跌倒了,安慰他們後,還要面對現實,才能找出問題,對症下藥,或是預防再度發生。而老師當然就是希望學生能夠真的改善,不是盲目地正面思考、變成自我感覺良好,這樣就失去了鼓勵與安慰的意義。
需要進一步疏導、同理孩子的情緒
有時,孩子還有需要被進一步疏導的情緒。例如,當人們不知道該怎樣回應時,常常脫口說「事情總會過去的」、「會沒事的」、「不要難過了」,而忽視了孩子心裡的傷口。布萊克特提醒,如果老師總是這樣說,就太不切實際了,因為有些事情是很難過去,或是孩子無能為力處理的。老師應該親身示範、或是教孩子,人有情緒是正常的,並且讓孩子嘗試經歷、體驗所有的情緒。
他也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還好你(我)還有……」、「至少你(我)能….」這種看起來是慶幸的話,在內心深處,其實還是負面的,也仍無法激勵自己或對方。因為聽得出來,這只是在找理由讓自己好過,卻沒有對不開心的事情釋懷,結果就會變成內在負債,遺憾時不時冒出來,在別的地方造成負面影響,例如憂鬱、飲食失調、退化行為,或是傷害身體健康。所以,我們還應該教孩子給自己一段時間,慢慢解開心裡的結。但如果這種心情持續太久,就應該尋求專業協助。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