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反省,讓孩子超越過去的自己
  • 2021-1 作者:資深國小教師 林怡辰(摘自 親子天下出版《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

別以責罵和處罰代替孩子的反省,不要剝奪孩子可以自省自立的機會。應該把學習任務與責任還給孩子,引領孩子思考這些科目和自己的關係,以及這次沒有達到預定目標的原因。


在段考之前,我們已經請孩子寫下自我複習表,設定自己想要挑戰的成績。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複習後,現在終於要透過考試驗收成果了!在評量成績公布之後,師長千萬別忘記帶著孩子一起省思,收下時間給的禮物。

師長的敦促確實能讓孩子改變,但若想要促成長久且持續的改變,需要從孩子的內心出發:思考改變行動、行動帶來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左右命運。而改變思考最快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自我省思,誠實面對真實的自己。

還記得嗎?幾週前,孩子曾在自我複習表上寫下預期分數。現在,在讓孩子把真正獲得的成績填入空格之前,帶著孩子穿越時空,看看當時自己對於預期分數的想望和期待,問他:「當時你是怎麼對自己說的?」

看看過去的自己,欣賞自己的努力

如果孩子達成自己的目標、有盡力或成長了,請孩子對自己說一聲:「你太棒了!」讓孩子學習欣賞自己、稱讚自己。師長別急著過度的要求孩子:「你其實可以更好」、「下次你這裡可以怎樣怎樣」;凡事慢慢來,比較快。漸進的達成目標,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會因為目標逐漸達成而提升,信心也會一次比一次增強;太快、太多的要求,反而為孩子帶來焦慮和習得無助感。

有些家長為了鼓勵孩子成績進步,只要每次考試達到家長要求,就把現有的零用錢加倍,如果未然,就酌扣一些。但最後隨著年級愈高,教材難度逐漸超乎孩子能力,於是孩子的零用錢就會被扣光了;當結果只剩下懲罰,反而讓孩子完全不想嘗試努力,逐漸陷入「習得無助」。在教學現場中,我也看過很多孩子抱持著「因為我不想嘗試所以失敗,不是我沒有能力」的想法,藉此逃避失敗,避免讓家長失望。因此,師長需要建立和孩子的對話空間,讓孩子看見自己的成長。重點在於孩子自己的省思,師長從旁觀察、詢問即可。

如果孩子達成目標,請記得,要好好欣賞你的孩子。一次比一次進步,總會到達想要去的地方。反觀只想贏在起跑線上的,往往跑不到終點;即便跑到終點的,往往也無法享受過程。如果孩子有進步,就好好讚賞他的努力,別把標準從一百往下扣,而是從孩子上次的成績看見進步的幅度,看見孩子不簡單的努力,當一個稱職的啦啦隊隊員吧!

小心獎勵帶來的反效果

另外,在教學現場也經常聽見有些孩子說:「我爸說,如果這次考得好就買蘋果手機給我」、「我拿到好成績,就可以得到一千元」,這類孩子所在乎的往往是成績的表象,而非挑戰自我的學習,進而導致其學習動機、耐挫力較為低落。

相反的,我曾遇過一位老師同事用小小一顆「森永牛奶糖」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在那個炎熱的六月天,包裹著糖果的半透明包裝紙都已被汗水浸溼,裡面的牛奶糖都沒了稜角,那個高年級的大男生卻珍貴的捧著糖說:「我要帶回家給爸媽看過才能吃。」

老師是怎麼激勵孩子的?她當著全班的面說:「老師知道有些同學對文科不是很在行,但這次月考以來,老師真真切切看見這位同學的努力和付出,像是筆記寫得用心又負責,還會自己找答案填入。這顆小小的森永牛奶糖雖然到處都買得到,但卻代表我對這位同學的尊敬。」

於是在全班同學的羨慕眼光與熱烈掌聲下,老師將這顆小小的糖果頒發給這位努力的孩子……

孩子在用心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與自我價值感,再加上師長的關注及精神性鼓勵,學習本身就已經是最好的報酬。相反的,物質性的獎勵雖能帶來暫時的刺激,但對孩子來說,背後隱含的意義卻是:「我是為了獎勵獲得好成績,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那麼下一次呢?物質的獎勵只會無窮無盡,更傷害了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不可不慎!

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

同樣的,千萬別以責罵和處罰代替孩子的反省,不要剝奪孩子可以自省自立的機會。應該把學習任務與責任還給孩子,引領孩子思考這些科目和自己的關係,以及這次沒有達到預定目標的原因。

去除題目太難、題型不熟悉等因素。以討論代替責罵,聽聽孩子怎麼講,他們可能坦承自己功課都用抄的、沉溺3C產品、懶惰、愛看電視、複習不夠確實、太過自信、粗心、寫得速度太慢……只有把學習責任還給孩子,孩子願意誠實面對自己,才有進步的可能。讓孩子拿出決心、想好自己可以採取的行動,然後去貫徹執行。不管最後有沒有成功,都能透過自省、行動、接受。至少真真切切想過、努力過,就能無悔。

當然,這絕非一蹴可幾,初期可能需要多些引導、陪伴,陪著孩子一起擬定計畫、每天詢問進度,之後可能變成兩天問一次。一段時間後,可以開始嘗試放手讓孩子試試挫敗的滋味,從失敗中思考自己是否需要改變。

當孩子畢業後,不會記得每一次考試的成績,卻會牢記挫敗的苦澀滋味,以及他是如何改變而達成目標。放手之後,小鷹才會懂得飛。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