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9 作者:曾世杰(讀寫教育專家/台東大學教授) (親子天下出版《有效讀寫》)
做點小改變,專注力大提升
有個朋友抱怨她的孩子:「他喔,就是不能專注。下星期考試,但他 坐下來沒幾分鐘,就要喝水啦、翻冰箱啦、玩一下卡通模型啦,摸東摸 西。一個晚上過去,該做的都沒有做。」
其實,從演化的觀點,我們的大腦和一萬年前的祖先並無二致。我們祖先在採集地上的野莓、芋頭的同時,還要隨時注意腳下的毒蛇,樹上的花豹、河邊的鱷魚和其他部落的仇敵。大腦的設計,就是要你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以處理層出不窮的挑戰。現代人要孩子(或自己)坐下來,專注讀書或工作兩三個鐘頭,本來就和大腦的天生功能不符。
所以,想要提升學習或工作的專注度,是需要刻意去學的,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看,主要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使用策略,加強背景知識,調整環境。
一、使用策略提升專注力
1.有結構的時間安排
唐鳳採「番茄鐘工作法」,讓自己在工作二十五分鐘後,暫停手邊事務,用五分鐘去做點雜事,回覆手機裡的訊息。這個策略,把不易掌握的連續時間,拆解成有結構、可掌握的小段,而且把「人類會分心」這個特質納入考量。聰明如唐鳳,也把自己專心工作的時間限制在二十五分鐘,時間到了就休息,這才合乎人性,可以讓大腦發揮最好的效能。類似的策略,因著每個人的年齡、能力及工作的性質,可作不同程度的調整。例 如,六、七歲的兒童,可以用十分鐘專心寫功課或學習,再來是五分鐘的 休息,再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增加專心的時間。同樣的,最厲害的國小老師的教學設計,也都考量了大腦專注力的限制。上課時,好老師每次單 向獨白的時間不超過九十秒,以不斷的提問,邀請學生不斷的動腦回答。 課堂中還有跟讀、輪讀、提問、發表、討論、學習單、小組競賽等活動, 每一個活動都鎖定學習目標,但因為動、靜相間的活動設計,讓大腦在任 務轉換間得到休息,這樣才能讓兒童從頭到尾專心四十分鐘。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