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混亂的年代:如何與各年齡孩子談暴力、霸凌、歧視、對立與社會動亂?
  • 2020-7 作者:黃敦晴 (親子天下)

當孩子在電視螢幕頻頻看到怒吼、抗爭、暴力攻擊、恐慌、粗暴的言語,父母該怎麼辦?擔心他們有樣學樣?認知與價值觀被誤導?面對父母成長史中,最混亂的年代,專家們提出了分齡指南,教孩子怎麼看待社會亂象。


才初夏,社會氛圍已經把人心攪動得快要沸騰。從美國的種族歧視、遊行、放火到砸店搶劫等暴動,回顧六四事件、香港的抗議、台灣的選舉罷免,種種不同的訴求將群眾帶上街頭。熱情、激動或感慨、令人氣憤、害怕、暴力、包括過去與現在的畫面,都栩栩如生透過電視、平板、手機映入孩子的眼簾。

這的確是二次大戰以來,國際社會非常混亂的時刻。即使不在風暴核心,台灣的孩子所生活的社會中,也難免出現霸凌、仇恨、對立、偏見、兩岸不安、政治人物惡言粗暴、互相叫囂的景象。父母無法摀住孩子的眼、耳,他們可能會放在心裡,也可能問很多大問題,爸媽該怎麼說分明?

「芝麻街」主角群 在 CNN 和兒童談論種族歧視事件

美國主要媒體都提醒,父母不要避而不談,要盡量回應孩子、甚至主動把事情盡量公平的跟孩子講清楚。不然,孩子天天自己經歷這些事,也會在心裡默默上演小劇場,而且可能會想錯。所以,連兒童節目《芝麻街》的主角群,都在 CNN 開設了特別節目,在周末用60分鐘的時間,跟孩子說明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教孩子關於種族歧視、抗議、擁抱多元化、如何理解、同理與體諒等觀念,而且同步在 CNN、CNN 國際頻道、CNN 西班牙語台放送。

包括心理、兒童發展、教育等專家,也提供父母分齡指南,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怎麼跟他們聊這些社會上發生的霸凌、抗議、動亂、暴力、仇恨等事件。

在跟孩子聊之前,父母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先裝備自己,盡量不要被資訊不充分的偏見誤導。以美國這次的抗議種族歧視為例,「佛洛伊德」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種族問題長期難解,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非裔與西班牙裔的罹病和死亡率更高於白人,他們也成為經濟受傷較重的族群。整個社會在居家避疫、失業、怕被感染等高壓力下,苦悶的情緒更容易被激化,一觸即發。此時再遇上有心人士趁機搗亂,原本立意良善、和平的遊行,就衍生了砸店、傷人、暴力、搶劫、四處破壞的暴動,而且有色人種經營的中小企業,也受到傷害。

在各種報導中,雖然不同媒體各有立場,也參雜了對政治人物和今年總統大選的複雜看法,但如果大人試著觀看不同的電視台、或是不同來源的新聞和評論,可以發現,多數人認同遊行、示威的訴求,也理解有色人種此時的情緒與感受,不分種族都支持並參加這樣的抗議,而且能夠理性區分、譴責其中的暴力行為,希望警察能夠協助遊行順利進行,但也要在過程中保護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2-4歲就可能形成偏見,甚至內化

此時父母如果不察覺這些不同層次的訊息與社會背景,可能跟孩子一起被部分電視台轉述、充滿暴力、不分是非黑白的畫面所誤導,以為滿街都是暴民,或是警察都在壓制抗議,甚至讓孩子誤以為發聲是錯的。父母帶著孩子多聽、多看,討論這些報導有哪些不同,以及相同的地方,可以怎麼解讀,也會讓孩子學習批判思考。

而且這些討論,對孩子永遠不嫌太早開始。《紐約時報》引述美國小兒科醫生鄧格(Jacqueline Dougé)在美國小兒科學會發表的文章指出,小孩在2-4歲間,就可能形成種族歧視等偏見,甚至內化,日後更難糾正。

所以,兒童臨床心理學家歐雷利(Stephanie O’Leary)提醒,如果學齡前兒童跟父母提起這些話題,父母千萬別跟孩子說沒什麼、不關他們的事、不用擔心、或不要問。因為孩子可能會以為這是禁忌話題,導致懵懂或錯誤的偏見根深蒂固。父母應該明確告訴他們發生了哪些事,哪些是不對的行為,例如歧視、霸凌、暴力。並且讓他知道,爸媽願意隨時跟他討論這些問題。

南加大的教授暨小兒科醫師尚非德(David Schonfeld)則根據學者研究的結果建議,父母如果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的語言(包括母語、方言)、吃不同族群菜系的食物、甚至看不同國家或語言的影片,也會讓孩子養成比較多元、開放的視野,比較能夠理解不同立場的人事物,持平看待社會上的混亂,保持鎮定,少受外界影響。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