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當孩子因停課或考試延期而焦慮、不安,5招打造抗壓力
  • 2020-5 作者:黃敦晴 (親子天下)

抗疫期間,大人面對種種壓力,孩子也有看不出、說不出的壓力、或不知如何表達的苦。面對孩子「歡」起來的時刻,無助的爸媽千萬別畫錯重點。


大家都不會質疑,現在的孩子面臨的壓力,比父母小時候還要大。但可能不知道,在抗疫、或是面臨家庭的關鍵時刻時,孩子也會感受到強大、甚至大人沒有察覺到的壓力。

例如,在對抗 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期間,孩子除了可能聽到爸媽提到投資虧損、家庭資產縮水、營運不佳、無薪假或裁員的擔憂,還要面臨種種不確定性與情緒壓力,例如會不會被感染、停課,或是因為班級、學校停課而被側目、甚至霸凌,以及學校的考試、指考、學測會不會有什麼變化……等等,在孩子心中,對他們最重要的事。

平日發現小情緒 就要出手幫助

父母能怎麼打造孩子的抗壓力?近期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實驗與研究,為家長們提供了解方。

根據《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這個研究隨機挑選學校,邀集了224個六年級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參與調查,並且提供一部分父母6次相關活動,內容包括父母對情緒的自我意識與看法、父母如何規範與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教孩子情緒管理等。10個月後,在孩子們七年級時,再次比較父母跟孩子的相關想法與行為,找到了父母有助孩子抗壓力的發現,而且從孩子小時候就可以開始做,讓孩子比較能應付壓力。

臨床心理學家科斯羅維茲(Robyn Koslowitz)博士在《今日心理學》進一步解析,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提醒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在發現小情緒徵兆時就要開始幫助孩子,以求最大的效果。

1. 改變壓抑情緒的家庭文化

孩子對壓力的反應,常常跟每個家庭的文化、歷史有關係。例如,家庭怎麼看待情緒這件事?當心情不好或壓力來時,有的家庭會說要大吃一頓,有人會說男生不要哭,或是覺得有情緒、像是哭點低、愛生氣、會緊張,都是弱者的表現。如果有這樣的家族文化,記得就要先改變,認同人會有情緒這件事,取代過去要先壓抑感受的想法。

2. 爸媽要先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果父母有心理健康上的疑慮、或是常有焦躁煩人的事,要先尋求專業協助,照顧好自己。這並不代表需要心理照護的爸媽,就是不好的家長。人人的生活都有難處,科斯羅維茲的病人中,也有些其實是很棒的家長,因為不同的心理失調症在接受諮商或治療。重點是,父母不要忽略自己的心理健康,畢竟連自己的身心異常都沒有處理時,的確比較難教孩子怎麼應付情緒。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