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五個好習慣,讓專注力UP UP
  • 2019-06 作者:李佩芬 (親子天下)

如何掌握孩子的專心密碼?建議父母先從自己與家人的日常生活習慣開始檢視,剷除破壞孩子專注力的無形殺手。


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聯絡簿三不五時就出現「上課不專心」評語

國內最大網站的討論交流區,一位母親憂心忡忡留言求助:「真的很頭痛,孩子不專心,老師交代的事情都聽不進去,東西丟三落四,連課本也可以念到不見……他不笨,就是不專心!」

日復一日,父母每天都在與孩子的注意力「爭寵」。親子間的專注力拉鋸戰,常在芝麻綠豆的生活細節中登場。面對這種家庭戰爭,許多研究與實務經驗均建議,家長得從生活型態開始檢視,思考是否家庭本身就充滿了「讓孩子無法專心」的因子。其實,要讓孩子成為「專心小天使」,你可以從五大專心好習慣開始起步。

好習慣一:充足的睡眠

二○○八年,《親子天下》曾針對三千多位國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沒睡飽」是孩子上課無法專心的頭號殺手。

台灣的中小學生,是亞洲睡眠最少的小孩。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黃玉書在二○○七年所公布的調查指出,台灣小六學生每天平均只睡七.九個小時,國中生平均睡七.五個小時,較國際平均值少半個小時,比大陸、日本的孩子都睡得少。

睡眠不足,首先受到傷害最大的,就是孩子的大腦。根據睡眠專家研究,睡眠對腦部有非常重要的機能,它可以恢復、修補腦部受傷的組織。而白天所吸收的資訊,也需要在睡眠中整理、儲存。

睡眠對孩子的學習如此重要,為什麼台灣的中小學生卻總是沒睡飽?分析原因,家庭作息不正常與學習過度,是孩子沒睡飽的兩大因素。

睡眠殺手一:家庭作息不正常

家庭原本應該是提供孩子穩定作息的地方,但台灣很多家庭卻是經常一團亂。心理師楊文麗長年協助專注力缺失的孩子,她發現有些孩子,因家裡經常吵架、衝突的氣氛,讓孩子無法專心。

在德國拿到心理諮商學位的楊文麗發現,歐洲父母往往在九點前,就提醒孩子準備上床睡覺,這樣夫妻在晚上才有足夠的獨處時光,但在台灣卻較少見。「當父母與孩子的生活有適度切割時,夫妻才有時間相處談心,孩子也才有足夠睡眠,」她觀察。

睡眠殺手二: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也是造成孩子沒睡飽、無法專注的原因之一。

新北市一位明星國中的老師進行家庭訪談,發現許多學生放學後的生活幾乎都在補習班度過,一位國三學生形容自己的生活,「早上六點出門,起得比雞早;一天上課十小時,累得像狗。」

「當小孩在學校上了一整天的課,已經腦力很疲倦、身體很疲乏,到安親班其實是拖著老命被逼著把功課寫完。寫功課永遠都不是快樂、主動的經驗,」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指出。

楊文麗也說,為機械式抄寫或背誦而佔掉大部分時間,還因「多元學習」補一堆才藝的孩子,從早到晚的生活內涵都只有「學習」,雖然家長花了許多錢投資,得到的卻是疲憊不堪、學習興趣缺缺的小孩。

好習慣二:健康的飲食

腦細胞要有效率的與其他腦細胞形成神經迴路,有賴如信差般運送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已發現的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百多種,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我們吃的食物,其中又以乙醯膽鹼、多巴胺、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認知的心智活動密切相關。

若想要維持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如何攝取富含製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成分的食物,是重要環節。

許多營養專家均建議,「均衡飲食」是基本守則,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等五大營養素,絕對不可偏廢。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就有增強記憶力的表現。英國研究顯示,在上學前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也發現,有吃早餐的學童在學業成績的表現,比沒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

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組合。

曾在國小規劃「健腦食譜」的營養師洪嫆真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甜食,屬多醣的全穀類食物,會比以精緻單醣為主的白麵粉製品要好,因為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糖不會大起大落,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