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拖延有理? 7招幫助孩子對抗拖延
  • 2019-05 作者:黃敦晴 (親子天下)

誠實面對自己,一點都不懶惰的自己,也一直有些逃避、不想做的事吧?所以下次別再罵孩子拖拖拉拉、懶惰、沒有自制力了。心理學家發現,拖延不是因為缺乏自制,也不一定是時間管理有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拖延有理,但是對抗很容易!


「總是要等到睡覺以前,才發現功課只做了一點點?」

「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後,才發現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幾10年來,孩子們的童年已經大不相同,但是羅大佑筆下「童年」的拖延情節,似乎是跨世代孩子、到了長大也戒不掉的毛病。

父母面對孩子拖拖拉拉,常免不了念孩子太懶惰、缺乏時間管理。不過,《紐約時報》指出,拖延並不一定是懶惰,也不是自制力不佳。甚至,與其說是缺乏時間管理,更需要情緒管理。

對抗拖延 更需要情緒管理

好消息是,愈來愈多人研究看似複雜的拖延問題,而且發現不少具體的原因。只要找出造成拖延的因素,就可以對症下藥。美國與加拿大的史地爾(Piers Steel)、葛西(Pam Garcy)、西洛伊斯(Fuschia Sirois)、派吉爾(Tim Pychyl)等心理學家分別在他們有關如何對抗拖延的研究與著作中,分享以下妙招,大人小孩都適用:

1. 勇敢面對拖延、不喜歡這件事的「情緒」

大家都知道拖延不好,但卻明知故犯,主要是因為人們對這些不想面對的事,常伴隨著一些情緒。例如,不喜歡、覺得這件事很無聊、挫折、焦慮、不安全感、曾有不好的經驗等。

解方就在於協助孩子與自己管理、對抗這樣負面的情緒。例如,思考為什麼想逃避這件事,不斷告訴大腦事實跟想像的不一樣,與其逃避不如提供一些正向的激勵。想像完成事情後的快感,給自己一點動力。把不想做、覺得很煩的事拆成小任務,完成後就想想下一個任務是什麼,其實它很簡單。

如果真的很不喜歡這件事,也可以思考,真的非做不可嗎?還是遇上什麼別的問題?例如,總是不願意在才藝課前練習,是不是真的沒有興趣,或是跟老師不對盤?可以換老師?或是乾脆停掉。

如果焦慮到了很嚴重、無法自行排解的地步,就要請專業醫師幫忙。

2. 移除造成拖延與逃避的「路障」

有人為了逃避,就會先去做別的事,像是找食物、倒水、讀別的課外讀物,但這些都可以先準備好,或是把不相關的事物先收起來。最常見的是在開始前、或是做到一半時,一直忍不住拿起手機來延後事情、或是做功課中途一直想去滑手機。這時就乾脆把手機收起來,或是設定一個又長又麻煩的密碼。

3. 多加一點緩衝時間

有的人會低估事情的複雜性和所需要的時間,覺得很快就可以做好,不用急。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在失算時記下究竟要花多少時間,下次提早做。還有人是習慣性的把事情想得很簡單,忽視所需的時間與精神。這時就需要養成習慣,多加一點緩衝的時間。而且記得在自己準時完成時,給自己一點獎勵,激勵自己改善這個習慣。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