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替他人著想、體貼懂事、具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同理心並非天生的,也很難用「教」的或用「說」的,必須透過後天的模仿與學習才會發展。
在親子餐廳的遊戲區內,聽到家長正高聲斥責一位五歲大的小男孩:「為什麼要打人! 如果是人家打你,你會高興嗎? 你喜歡人家這樣對你嗎? 要不要我也揍你一拳試試看?」原來,小男孩和另一位小弟弟搶輸了玩具,氣不過便動了手。只見小男孩哭哭哭啼啼的說:「我也很想玩,是我先看到的!」而他的父母則語氣更是嚴厲的說:「你怎麼那麼自私,怎麼都不會考慮到別人!」
試問:您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在教導孩子同理心嗎?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位替他人著想、體貼懂事、具有同理心的人,最好還要能同理大人的辛勞,不要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同理心並非與生俱來,也不會自動發生,必須透過後天的模仿與學習才會發展;關鍵在於家長提供什麼樣的學習環境,以及選擇用什麼方式與孩子互動,畢竟「沒有被同理過的孩子,不可能會同理他人」。
被愛的孩子更能同理別人
所謂同理心,指的是一種情感上的感同身受,也是建基於一定的認知發展基礎後,才會具備的能力。因此,當大人在要求孩子有能力同理別人時,必須先理解認知能力發展,才不會造成錯誤期待。原力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吳孟潔指出,同理心的基礎能力包括:要能和別人互動,察覺他人的存在。認知上要能「觀點取替」:「我不是你,但可以想像,如果我是你,會有怎樣的想法與行動。」除此之外,也要有基本的情緒辨識能力,明白一個事件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與感覺,先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理解他人。
沛智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蔡百祥也解釋,同理心的養成從情感層面來說,和大人的情感連結息息相關,被愛夠多的孩子,長大後自然更願意付出愛與關懷。另外,從認知層面來看,指的是一種「心智解讀」能力,四歲前,孩子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幾乎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容易以他人的立場看事情,但可以慢慢去學習如何解讀別人的行動、需求和動機;五歲心智解讀能力正式發展,同理心才開始萌芽。
換句話說,蔡百祥認為,四歲前培養孩子同理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多增加親密的相處時光,採取溫和且堅定的教養方式。隨著孩子認知能力逐漸發展,約三歲半後,在生活中多詢問孩子的感受,增加情緒素養;同時練習換位思考,尤其在孩子遇到衝突事件後,不妨帶著他進行事後的討論:「如果再來一次,你想想可以如何做,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