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 作者:林玉珮 (親子天下雜誌2期)
從小學到大學,從教室到家裡,台灣學生普遍呈現浮躁、坐不住、不專心的現象。面對一心多用的不專心世代,教師該如何掌握平衡的教學方式,提升孩子在教室裡的專注力?
學生專注力不足,有如21世紀在校園蔓延的「學習流行病」。中小學許多老師愈教愈乏力,學生愈學愈不快樂。影響所及,不只教育成效與投資不成比例,未來恐怕發展成整個世代學習力與創造力的大危機。
「學生的確一年比一年難帶,教學必須用很多方法來抓回學生的三魂七魄,」高雄市文府國小老師莊婷媜說。
根據《親子天下》的專注力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中小學老師認為學生專注力不足,而「聽不懂上課內容」、「上課方式無法吸引學生」、「上課內容太簡單,都在補習班或安親班學過」是老師們認為學生不專心的3大原因。
「專注力是對腦力資源的控制能力,就如同我們訓練身體肌力與控制力一樣,心智的控制力也是需要大量的、循序漸進的專注經驗或練習,」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強調,被動、過難或過於簡單的挑戰、過多的聲光刺激或情緒,都不利於孩童產生專注經驗。
大人常會問:「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專心?」但德國心理學者沃夫剛・貝格曼指出,這不是真正的問題核心,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他們有興趣的事物與主題這麼少?」貝格曼分析,孩子年輕力盛時就生活在過度充滿刺激的狀態,使他們很難能從中選擇並且設定優先順序。另一個關鍵原因和學校教育有關,因為多數學校遵循著一套令人疲於學習的教材、令人殫精力竭的教育模式。
在這個不利專心的大時代氛圍中,教師在教學方法的改變和精進,將是提升學生注意力的重要關鍵。「找回專注力」的教學能力,應該是重要的教改課題,更是教學現場時時刻刻面對的挑戰。
學習,最好在好心情中進行
如何讓孩子專注於學習?國際兒童教育協會從許多研究中發現,教師如果可以為孩子營造沒有恐懼、沒有過度壓力的學習環境與氛圍,讓孩子經歷主動及有意義的學習,並提供給學生能力相稱的挑戰,給孩子準確、即時的回饋,這些都是找回學生專注力最需掌握的關鍵。
塑造正向有樂趣的學習環境,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習最好在好心情中進行,」烏姆精神科醫師曼福瑞・史比冊指出。例如,有一個德國小學班級被要求解複雜的運算習題。半個小時後,有一半學生可以到隔壁教室去玩樂一下,其他的人則繼續思考。30分鐘後,第一組學生心情很好且放鬆地回來,儘管耗掉許多時間,卻後來居上。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