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不羞辱孩子,也不羞辱大人」的正向教養法
  • 2018-07 作者:珍・尼爾森 (遠流出版《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懲罰與溺愛,都是過而不當卻常見的教養模式,這樣的模式下,掌控權都在成人手裡,孩子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所謂的正向教養,則是基於相互尊重和合作,溫和堅定的管教孩子的方式。


許多人堅信嚴厲、懲罰才有效。我不會說懲罰無效,因為懲罰確實有效,能夠立刻中止不當行為。但是,長期來看效果是什麼?我們往往追求立即的效果。但如果長期來看結果是負面的話,我們就得提防這些看似有效的做法。懲罰的長期效果是孩子們通常會出現下列一種或全部的現象:

懲罰帶來的4R負面後果

憎恨(Resentment):不公平!我無法信任大人。

報復(Revenge):現在你們占上風,但是我會討回來的。

叛逆(Rebellion):我就偏要違反你的想法,以證明我不需要照你的話做。

退縮(Retreat):偷偷摸摸(下次就抓不到)或削弱自尊(我很壞)。

在懲罰底下,孩子們通常不知道自己正在做出以上的反應,但是孩子未來的行為卻是建立於這些潛意識的決定。例如,孩子可能會認為「我很壞」,於是繼續表現出惡劣的行為。另一個同樣認為自己很壞的孩子,可能會變成一個過於討好他人的人(對肯定上癮),以求取他不認為自己值得的愛。成人要更警覺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長期效應,不要被短期的結果蒙蔽了。

大人怎麼會瘋狂到以為:想要讓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要讓他們感覺很糟?你自己回想一下,上次你覺得受屈辱、遭遇不公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你有覺得想要合作,或是想要表現得更好嗎?回想一下,上次有人意圖透過「讓你難過」來激勵你改進表現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你有被激勵、想要表現得更好的感覺嗎?就算有,那種感覺好嗎?孩子在懲罰底下出現的感覺和潛意識的決定,並不能幫他們發展出正面品德。

太嚴厲或太溺愛都是父母和老師不喜歡的,可是他們又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搖擺於這兩個無效的選擇之間,一下子嚴厲管束,直到受不了自己的暴君態度,一下子又轉變到溺愛,直到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被寵壞、需索無度。接著又回到嚴厲管束。

有些孩子好像非用嚴厲管束來對付不可,但這時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研究顯示,受到大量懲罰的孩子會變得非常叛逆,或是乖順到讓人害怕。

溺愛對成人和孩子都是一種羞辱,會製造出不健康的相互依賴,而不是自給自足與合作。正向教養的目的是達到當下的負責與合作,以及長期的正面結果。

許多家長和老師相信,若不嚴厲管束和要求,唯一的選項就是溺愛。其實不是這樣。所以我們有必要把「管教」好好的定義一下。許多人以為管教就是懲罰,或者至少相信懲罰是管教的手段。懲罰和獎賞都來自於一種外在、對於控制的過度注重。

既不嚴厲,又不溺愛,那會是什麼?

正向教養中既沒有過度的操控,也沒有溺愛。它和其他的教養方式有什麼不同?答案是,正向教養不羞辱孩子,也不羞辱大人。

正向教養是基於相互尊重和合作。正向教養是建基於內在的自控,同時以「溫和且堅定」為基礎,教導生活能力。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