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文章摘錄自[親子天下]
每個人都有學習能力,困難與挑戰只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不代表失敗!
  • 2018-04 作者:安妮.布魯克、希瑟.韓德利 (親子天下出版《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

「成長性思維」包括接受挑戰、從錯誤中學習和擁有正面的學習態度,因為困難與挑戰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不代表失敗或有所不足。永遠不要為犯錯而感到懊惱,因為犯錯正是腦部學習與成長的方式。當孩子犯錯或遇到挫折,可以對他說:「噢,看哪!你的腦袋在成長!」


每個人都有學習能力,困難與挑戰只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不代表失敗!

當艾希莉一進幼兒園,她的教師立刻知道自己面對了一個定型化思維個案。每當艾希莉遇到稍有難度的挑戰,她就會交叉雙臂,開始哭,然後跺腳離開。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只要遇到一點困難,她就會宣稱:「我再也不要上學了!我學不會。這太難了。」

艾希莉的老師開始採取嚴密的成長性思維教學模式介入。

每當艾希莉稍微做了一點努力就放棄,老師會鼓勵她再試一次。當艾希莉再試一次,老師會讚美她投入的努力。有一天,老師跟艾希莉談起定型與成長性思維。她告訴艾希莉,包括接受挑戰,以及從錯誤中學習,是擁有正面的學習態度。她告訴艾希莉,永遠不要為犯錯而感到懊惱,因為犯錯正是腦部學習與成長的方式。每一次當艾希莉犯錯或遇到挫折,老師就會說:「噢,看哪!你的腦袋在成長!」

漸漸地,艾希莉開始對學習有了信心。她會嘗試新事物,試圖結交新朋友,並用她過去不願意採納的方式,去面對學習及社交上的其他挑戰。艾希莉的老師向她展現了成長性思維的力量。在一學年結束時,這個曾經對凡事都興趣缺缺且充滿防衛心的女孩,已經轉變為一個主動參與、滿懷好奇的學習者,並對自己克服艱難任務的能力深具信心。

研究指出,教導學生成長性思維的概念,能對學生的成就帶來正向影響,就如上述艾希莉的例子。事實上,研究者發現,只要一堂短短四十五分鐘、有關腦部發展與思維的課程,就足以看見成效。

教導成長性思維之價值的相關研究

PERTS(The Project for Education Research That Scales,拓展教育研究專案中心)是史丹佛大學的一間應用研究中心,致力於研究學習動機。包括杜維克、以研究思維著稱的心理學教授大衛.葉格(David Yeager)及著有《數學思維》(Mathematical

Mindsets)一書的作者喬.波勒(Jo Boaler),均是PERTS 的研究夥伴。其中《數學思維》更是有志運用成長性思維教授數學的教師必讀刊物。PERTS 做的研究多半專注於思維。該中心執行長大衛.伯尼斯庫(David Paunesku)及研究團隊於二○一五年發表了一份探討思維訓練的報告,為提升學生動機及成就,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

伯尼斯庫及研究團隊想要設計出一種增進學習成就的方式,不只能在某所特定學校奏效,更能擴展到全國各校。研究者為了增進學生成就,以兩種方式的心理介入(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模式進行測驗第一種被稱之為「目的感」(sense of purpose)介入模式,該模式幫助學生了解他們所受的教育將如何協助他們達到遠程目標。基本上,這回答了學生常問的「為什麼」:為什麼我要學習?為什麼做這個作業很重要?

第二種是「思維」(mindset)介入模式,讓學生學習成長性思維。具體而言,就是每個人都有學習能力,而學業上的困難與挑戰,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不代表失敗或有所不足。

參與這項心理介入模式的學生當中,約有三分之一被列為高中即將退學的高風險群。在觀察這些高風險學生的成績後,研究者發現,接受介入模式的學生其平均分數顯著提升。

另一項研究也顯示,思維訓練與提升成績及參與度之間有高度的關連性。研究發現,受過思維訓練的學生其測驗成績表現明顯進步,而受過訓練的女生數學成績勝過未受訓練的女生。這可考慮作為未來的教學策略,以拉近數學教育長久存在的性別差異。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學習成長性思維的學生其學業成績表現進步中,更特別指出非裔美籍學生明顯進步,並表示在接受思維訓練後,他們更重視也更享受學校生活,顯示這有可能作為未來縮減種族成績差異的教學策略。所以這些研究傳達了什麼訊息?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習成長性思維的學生,學到了他們有能力在各個領域達成目標,並證明確實如此。因為他們接收到的訊息是:大腦有能力成長,但必須受到驅策及鍛鍊,才能經歷到成長。學生一旦接收這項訊息,便有能力應用在學校的課業上。換句話說,當學生被教導「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各個領域達成目標」,他們就會以更快的速率達成目標。

(未完)


……更詳細文章內容請點閱「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