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客人還家人?」最近社群網站的一支教養影片引起眾多討論,有人支持這樣的教養方式,有人相當反對,身為父母的兩難是:希望孩子有好品格,但也怕在管教中傷了親子關係,管教那條線要劃在哪裡,才能當個不卑不亢的父母?
近日網路上出現一則影音:螢幕中,一名不滿5歲的小女孩啜泣著,螢幕後面的母親以冷靜的語氣詢問小女孩:「還需要一次機會嗎?」「家人是什麼?」「客人是什麼?」小女孩則忍不住一邊抽噎一邊認錯自白,說:「家人是會互相幫助的……客人來玩玩就會走...…」「還有很多今天你沒有講到的地方,我也需要改變......」
這段影片被許多媒體引用,但引起觀影者兩極化的反應。支持者認為,小孩就是要從小教,媽媽做得對;反對的意見包括,這段影片看起來很類似被逼著面對鏡頭的人質證言,殘忍且不堪。
親職作家陳安儀在粉絲專頁陳安儀的窩心團寫道:「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當孩子哭得激動、大呼小叫、或是哽咽難過,父母首先該做的事,不是『教育』,而是「同理』……同理絕對不是拿出攝影機,錄下她的哭泣,再放上網路...…」
另一位親職作家番紅花,更坦言自己「無法面對這樣的現象保持禮貌一句話不說」。她指,無論自己是幼兒或老人,都不能接受母親把自己哭泣脆弱的告解,拍成影片公諸於世。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也在自己的臉書頁面評析:「僅僅換位思考,想像一下這位媽媽做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放在大人身上,我們可以接受嗎?」即使是為了「幫助他人」,我們多半不會對任何一位成人,包括你的另一半、同事或下屬這麼做,原因是「任何一個有自由意志的、跟我有良善關係的、健康的成人,都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對待,他會覺得被公審,被羞辱,被霸凌。」
當年幼的孩子做錯事,情緒不穩定時,大人可以怎麼做?
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許皓宜指出,看完影片,相信這位母親的原意不是虐待兒童,不過,「對於年幼孩子而言,他們在情感上需要被包容、撒野的空間。」她指出,嬰兒從一出生就是以自我中心,但是唯有她們體驗到被包容、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未來才能長成獨立、健全的性格。
許皓宜也說,母女關係會影響一輩子。許多女性當母親以後都會說「我絕對不要像我媽一樣」,但來自母親的影響,其實非常非常難擺脫,就算再怎麼刻意「不一樣」,最後都會發現,和自己的母親很像。許皓宜建議:「讓母女之間能有多一點美好的感覺和連結,這對人格發展絕對有正面的影響。」
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周育如指出,關於「道德教養」,東西方存在文化差異。在華人父母教養研究中,有一種「恥感教養shaming」,被認為是華人教養文化的特色,研究發現,不少華人父母透過「令孩子羞愧」來達成道德教化的目的。「這有時很有效,但也對孩子造成很多負面效應,」周育如提醒。
若以影片中的個案為例,周育如認為,孩子可能只學到「犯錯後孩子如何回應父母」,例如一直道歉、盡量表現後悔等。若要教孩子懂得收拾或對家裡環境分攤責任,「最好還是以正面的方式對孩子說,家裡好亂,妳是家裡寶貴的一份子,我們一起來收吧!」她建議。
面對孩子犯錯,第一步絕不是錄影上網,而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該如何拿捏管教的界線?《親子天下》62期文章〈你的管教有「方向感」嗎?〉有適切的提醒:
原則一、建立關係,先於管教
關於教養的建議太多,如果沒有一開始就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個性,了解自己的教養期待與方向,父母很容易迷失在「怎麼管?」的技術層面。
了解一些管教技巧是必要的,善用技巧但不倚賴,所有的管教技巧都是為了協助孩子過渡到自律、自主的方法。《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的期待」、「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從中找出適合你的管教技巧,加以練習,也才不會困於茫茫的教養資訊不知所措。
原則二、不只管理行為,更要在乎情緒
「當一個孩子行為沒有大狀況,功課也還可以,我們都覺得這個孩子不需擔心,」親子教養專家楊俐容點出許多家長的迷思,她認為,學校和家庭對於情緒的忽略,讓我們不在乎孩子心裡的微小變化。
當你又被孩子行為氣到腦充血時,提醒自己:當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正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這個時刻,什麼都不做,只是過去抱抱他說:「媽媽很愛你。」對大孩子說:「我知道。」等情緒過後再來處理事情。除了重視孩子的情緒,你更要在乎自己的情緒處理。當孩子故意說:「我討厭你!」「你那麼醜,我長大以後不要像你。」這類的話測試你、激怒你時,你當然可以生氣,你可以跟他說:「我真的很生氣,我現在不想跟你談這個問題,我們明天再來處理。」
允許自己當一個「有人性」、「會生氣」的父母,但也要提醒自己,父母就是要當一個比孩子成熟、能夠自我控制的人。你的包容會讓孩子有力量面對自己的情緒和錯誤。你梳理自己情緒的「示範」,也是他最好的身教。
原則三、以愛與了解為基地
「管」和「教」其實是兩件事情:「管」是一種權力關係;「教」則必須建立在愛與了解之上。而且這個愛是「沒有條件」的,只是因為你是你,所以我愛你。了解管教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了解孩子負面行為後的動機更是關鍵。許多負面行為是表徵,是孩子求助的方式。如果你不夠了解孩子,很容易在負向行為出現時搜尋有效的管教技巧,因為沒有「對症下藥」,所以那些技巧用起來效果不大。
所有的管教都不要忘記,我們是為了讓這個家更好、讓孩子更好,也因此,我們願意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夠好的人、更好的父母。但是,即便你再努力,也只能盡力給孩子愛和有方向的管教,卻無法期待他長成想像中的樣子。
|